开元体育昨日下午,记者看到香港一侧的店铺人流如织,而深圳一侧则冷清很多。深圳商报记者 李 博 甘跃飞
昨日(11月10日),本报继续跟踪报道深圳市民再次走进中英街购物的情况,中英街很多日用品的价格比深圳市区同类商品价格便宜近四成。报道让很多曾经去过或遗忘中英街的市民重新看到和关注到它的发展,很多中英街的商户也很关心中英街今后的发展,他们认为,中英街不可能复制“海港城”,希望中英街应该找准市场定位,才能抓住发展的契机。
昨日中午,记者再次前往中英街采访,较周一,游客的数量明显增多。在中英街香港商铺一方,售卖的产品包括日化用品、药品、保健品、服装、数码产品、黄金首饰。但是,记者留意到,并不是每一种类的商铺生意都特别好。几乎所有售卖日化用品的百货商店生意都很不错,顾客络绎不绝,很多顾客都把所购的物品搬到店外进行包装。有的流动小摊贩也是以售卖酱油、奶粉、沐浴露等日化用品为主,同样都有游客购买。售卖药品的商铺同样有市民光顾,售卖保健品的商铺内虽然没有很多顾客,但有保健品商铺店主告诉记者,虽然散客不多,但是来此进行批发的顾客很多,所以生意照样很不错。
但是,记者注意到,售卖服装、皮鞋、数码产品的商铺生意并不像其他百货类商铺那么好,商铺内冷冷清清,游客也是看的多买的少,有的售卖服装的商铺还兼着售卖药品,以此来吸引顾客。而以往是中英街最有名的黄金首饰则只剩下一家在经营,店内只有一名顾客,几名店员都坐在柜台前谈天说地。另外一家金铺则只见招牌不见店面,招牌下的店面已经转为经营化妆品。
昨日下午,一群满载而归等待过关的游客在中英街边检出口前排队。深圳商报记者 李 博 甘跃飞
在香港商铺的K8化妆品店内,几名店员都是在中英街长大的,见证了中英街的兴衰。有店员告诉记者,K8化妆品店也是在去年才开始经营的,商铺前身是售卖服装的,不过因为生意很淡,所以被化妆品店的老板顶下来,转为经营化妆品,他们的供货渠道和莎莎等有名化妆品店的供货渠道是一样的。店员说,老板对市场也没有很明确的定位,一般情况下是哪种能赚钱就经营哪种行业。K8化妆品店员回忆说,在这十多年间,中英街的服装、珠宝首饰、电器行业衰落得很快,尤其是在前几年,很多商铺都无法经营,关门的商铺不少。如今,大多深方商铺仍在经营服装、数码产品等行业,所以生意并不好。但经营日用品的百货商店则一直都能维持经营,即使在最难的时期,这些百货商店的生意还是不错。在她们看来,日用品、婴幼儿用品是中英街最为畅销的商品。在这十年间,专门经营化妆品的商店在中英街也开始发展起来,如今,中英街香港一边的商铺,就有四五家专营化妆品的商店。
在中英街大榕树旁的绿叶健康品店里,店主叶先生的电话一直不断,订单不断。叶先生告诉记者,他是在2002年开的店,当时中英街虽然从大环境上已经走向衰落,但是,这并不代表一个行业经营衰落了,像中英街的波记百货、实惠百货,生意并没有受太大影响。他曾在深圳市区设立过50多个专卖店和专柜,但最终因为深圳市区经营成本太高,不得不结束经营,退到中英街经营,每个月商铺租金也只有一两万,生意却很好,中英街一家店的营业额和过去50家店的营业总额相差无几。
昨日下午,中英街波记百货的收银台前,标着当天的人民币与港币的兑换价。深圳商报记者 李 博 甘跃飞
K8化妆品店店员告诉记者,在这一年的经营中,他们化妆品店的生意额随着人流量而定,培养了一批熟客,现在,店里的主要客源还是熟客。和香港市区的化妆品店相比,K8化妆品店的店员没有太多销售压力,因为很多顾客即使去香港游玩,到最后还是会选择到他们这里购买化妆品。店员说,化妆品是依靠人流量发展的,将来,假如中英街能进行改造,引进一些著名的品牌店,或许能提升中英街的整体名气,整个经营环境都会变好,吸引更多游客或市民来到中英街。面对引进名店有可能带来的竞争,店员说,他们店在价格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毕竟深方那边的商铺还面临着进货渠道等问题。
绿叶保健品店的叶先生告诉记者,中英街应该经营什么类型的商品是由消费者做决定,假如有消费者提出消费需求,肯定马上就会有商家卖相应商品。从目前中英街的经营状况来看,中英街的日用品、保健品销售很不错,批发生意也很红火,很多商家做零售生意时,也会按照批发价格卖给顾客,这就吸引顾客前来购买。叶先生提到,但是,中英街引进名店不切合实际,短短200米的街道是无法和香港的大商场竞争的,中英街不可能成为尖沙咀、中环等商业中心,不可能复制“海港城”。不过,假如能引进一些中档的品牌店,利用中英街免税的优势,打破深港的价格区别,或许能吸引一些顾客前来中英街购物。但是,如果引进百货类的品牌店如屈臣氏、万宁等店,估计这些品牌店无法和经营成本低廉的波记、实惠等小百货竞争。
对于中英街的未来发展和定位,叶先生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叶先生告诉记者,曾经有政府部门和很多专家都为中英街定位,辉煌时,中英街被定位为“购物天堂”,香港回归后,中英街又被定位为“一国两制”的景点,中英街走向衰落后,中英街被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在他这个中英街老居民看来,这些定位都不太准确。在中英街辉煌时,很多游客来到中英街,是冲着进口货品而来,不会只是来看“一国两制”,而中英街的历史博物馆规模很小,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及内地其他革命老区,所以中英街并不适合从旅游景点方面进行定位。中英街的商业规模太小,根本无法和香港购物吃饭一体化的大型购物商城相比,各种配套设施并未跟上,所以,假如从购物天堂角度着手,中英街也是很难回到之前的辉煌。“准确定位中英街才能真正发展中英街,而不是依靠政府或专家进行定位。”叶先生说。
作为中英街香港商铺一边仅存的珠宝金行源昌隆珠宝金行对于过往依赖的游客生意也有不同意见。该珠宝金行在中英街已经有25年历史,几名店员戏称自己为“四大美女”。记者了解到,在中英街辉煌时期,黄金是这里最火的行业,整条街有上百家金店,谢瑞麟等品牌店都有进驻。后来,随着中英街的衰落和金价上涨,很多金店因为经营成本问题结束营业。他们店的店面是老板自己所有,所以还能维持经营。有店员告诉记者,虽然中英街被定位为旅游景点,但其实游客的生意很难做。因为贵重饰品的价格和外面的价格相差无几,大多数游客宁愿花100多元购买假的项链,也不愿在中英街花1000多元购买K金项链。他们店现在就是吃老本,客源主要都是老主顾。
昨日上午,市民卢小姐是第一个致电本报咨询中英街购物事宜的。卢小姐说,1999年,她刚到深圳就冲着中英街商品便宜且是进口商品,到中英街三四次,购买首饰、化妆品、皮包。但是2000年之后,她从报纸或朋友处了解到,中英街售假,从此就再也没有去过中英街了。即使有朋友来深圳,她也不建议朋友到中英街游玩。这几天,她看到本报报道,燃起了对中英街的兴趣,想再去看看。卢小姐提出,假如中英街真的能杜绝假货,规范经营,“相信一样会勾起许多像我一样的市民的购买欲望。”
源昌隆珠宝金行的店员也提到,在中英街发展历程中,有很多金铺倒闭,倒闭原因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曾有金铺贩卖假货,导致顾客信心大减,所以倒闭也是必然的。他们店能维持20多年,跟他们店坚持卖真货有关。他们这家珠宝金行在20多年里从来没有卖过假货,守住卖真货的信念,所以才能赢取一群老顾客的信心。K8化妆品店店员告诉记者,香港政府对香港一方商铺的管理较为规范,海关经常会来检查商品,曾经有香港商铺也销售过假货,但经过海关突击检查,现在,很少有商铺敢卖假货。绿叶健康品商店的叶先生说,香港商铺的管理确实比较规范,只要一有投诉,警方会立即到达现场处理,海关也会进行突击检查,所以商家的经营也会十分规范。但当时,深方商铺的经营方式真的不好,不但卖假货,有时还会恐吓消费者,久而久之,消费者也就对深方商铺失去信心。
昨日下午,记者再度来到位于中英街的波记百货。当时,店里正在进货,波记的负责人忙得晕头转向,停不下来说上两句话,只好约记者昨晚接受电话采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波记的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制服,混在消费者之间难以分辨;门店窄小,一位消费者驻留在货架前挑选商品,可能就会挡了路;甚至没有超市里最常见的收银台,两个进出口摆两张桌子,上面摆台收银机,瞬间就是数万元的进账……在这间民房改造的、几乎不能说有“购物环境”的店里,却创造了25年辉煌不倒的奇迹。这是为什么?
波记百货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创店之初,波记与当时中英街大多数经营者一样,经营的是布料、服装。到了20世纪90年代,不少消费者询问的是咖啡、味精等家庭日用百货类的小商品的信息,波记捕捉到这个市场需求的信息,适时对经营思路做了调整,结束了布料、服装的生意,改为经营日用百货。波记负责人告诉记者,当他们在中英街上卖日用百货时,波记是独此一家,却不料生意红火,一火25年。
波记百货火起来之后,中英街上的商铺也有不少跟随波记调整了经营思路,由原来的销售布料、服装、黄金改为卖日用百货,但波记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都对波记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这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中英双方对消费者的管制还比较严格,内地的消费者不能跨过港方那边去购物。虽然后来这个禁令打破了,但波记的口碑已经形成,客源稳定,在竞争中已经占有优势。
除了一些个体的日用杂货店,新一佳也曾经进驻中英街,最后是撤出中英街;中英街的中方商铺,也曾开过一家大型的百货商店,但最后也是黯然关闭,至今只留招牌。在同行竞争、甚至是大卖家进驻的情况下,波记依旧保持很旺的人气,最高峰时小店一天接纳六七万客流是平常事。对此,波记负责人说,与其他商家、卖场相比,波记不足的地方在于,他们没有良好的购物环境;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竞争中胜出了,“哪怕是5毛钱,也是优势,消费者也会选择波记。这除了我们有稳定的客源之外,也取决于我们有进货渠道,保证货真价廉。”
中英街从几年前大多数中方商铺关门之后,进入了萧条境地。但波记负责人说,这些对他们有影响,但冲击不大。“中英街是一条什么样的街道,市民、游客及媒体曾经有各种各样的注解。以前,说中英街是‘一国两制’的缩影;后来,说是‘购物天堂’,后来说是‘旅游景点’。但不论外界给中英街的定位如何变幻,波记还是那个波记,不论是经营思路还是盈收,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针对这一点,波记负责人说,他们也会像每天开店、打烊一样,平常看待中英街的改造,“即便是引进名品店或是大型超市,我们目前还是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方式和思路。”
在中英街走到终点,左拐经过好几条巷子,才是波记百货,有一种地处偏僻的感觉。但波记的负责人说,在波记四周原本都是商铺,有的经营布料服装、有的经营金店、有的经营数码电子产品,但除了其隔壁的“实惠超市”,其他的商铺纷纷关闭,改造成民宅。而波记还是25年前的波记,店面没有扩大一平方米,还是那么拥挤;不管外面的金店倒了几家、数码产品更新换代到何种地步,波记20来年卖的还是他的油盐酱醋茶。
说到底,波记底气如此足,是因为波记真的很火;火了这么多年,就是直接印证波记的经营思路、市场定位是正确的。波记负责人总结说:“我们在这里干了20多年,有了今天的规模和成绩,也是不断摸索出来的。一句话,消费者需要什么,波记就卖什么。”
目前的中英街,依旧是冷热两重天:一边是港方商铺顾客人头济济;一边是中方商铺门户紧闭或者门可罗雀,乃至成了消费者休憩整理之地。中英街能否抓住此次契机、重新回暖?深方的经营者对目前的现状有何看法?对将来有何寄望?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但却找寻不到答案。
昨日,记者再次走访中英街时,发现深方商铺内有顾客在浏览商品,但仍是看多买少,有商铺店员跑到街上来招徕顾客。记者随意走进一家售卖皮鞋的深方商店,这家商店没有客人,店员坐在柜台内,并没有招呼记者。记者留意到,香港商铺都是采用1∶0.88的汇率进行人民币和港币的结算,但这家深方商铺仍贴出1∶0.9的汇率。当记者表明身份希望能进行采访,被经营者拒绝。随后,记者又来到深方一家售卖数码产品的商铺,该商铺柜台里摆放的数码产品款式都很陈旧,有店员在聊天,但当记者表明采访意图时,店员立即拒绝记者采访。
昨天下午6时,记者辗转得知中英街深方商铺一位经营者的联系方式。电话拨通之后,记者表明了采访意图,但这位经营者只说,中英街是一个综合性的区域,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对中英街有明确的定位及管理办法,作为个人他不方便多谈,婉拒了记者的采访。
昨日,本报一篇《中英街日用品便宜近四成》的报道,重新将中英街拉进市民视野。昨日,有数十位读者拨打本报热线电话,询问中英街的手续,“好多年没去了,看了报道想去看一看。”
谭女士说,她多年前去过中英街,昨日看到商报的报道后,得知中英街的港货比香港还便宜时,非常欣喜,想尽快去中英街疯狂购物一番。黄小姐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文员,他告诉记者,2001年,深圳和香港没有开通自由行时,中英街是她的购物首选。两地开通自由行后,黄小姐便渐渐淡忘了中英街的存在,至此养成了去香港购物的习惯。但久而久之,旅途的辛苦,令她逐渐丧失了过港购物的兴趣。昨天看了商报的报道后,再次萌生了去中英街购物的想法。黄小姐说,许多市民对香港并不熟悉,不清楚到了香港后,具体要到哪里买东西。许多市民去香港仅仅为了买日用品,却将时间都花在路上。而中英街相对集中,并且路途较近,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采购港货的需求。黄小姐表示,如果自己手上的港澳通行证能够和中英街通行证互通,则会更加便民。
您与中英街之间是否有故事?您对中英街的现状有何看法?您对中英街的未来有什么建议和设想?深圳商报欢迎您畅想。互动平台:
深圳商报2010年11月10日:人民币升值 中英街日用品便宜近四成销售红火
昨天上午,记者在中英街看到,因为一次采购的货物太多,顾客把货物摆放在商铺门前,然后统一结算。深圳商报记者 李博 摄
11月10日讯 (记者 郑健阳 江晓蚕 实习记者张亦萌)昨日,本报A4版刊登报道——《萧条中英街如今又火了》,报道中提到,经历过辉煌、落寞的中英街如今又回到深圳人的生活中,很多深圳市民重新走进中英街,购买货靓价平的香港日用品。昨日中午,记者再次走访中英街的商家,有商家告诉记者,中英街能获得市民青睐既有大环境影响又有内部因素,货真价实才是吸引顾客的关键。
中英街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左右两侧都是小商铺,左侧是深圳商铺,右侧是香港商铺。走在中英街上,记者发现,两边商铺的生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状况。在深圳一方,记者看到,大多数商铺处于关闭状态,有的商铺正在进行整体维修,从关闭的商铺门口的广告图片可以看出,这些商铺以前大多经营电子产品。正在经营的深圳商铺都在售卖衣服、皮包、珠宝之类的商品,很多商品都在进行特价促销,100元3件的挂牌随处可见,但顾客寥寥。大多数商铺的店员都跑到店门口招徕生意,游客也只是看看就走开了。在一家售卖皮包的深圳商铺里,记者发现货架上摆满了号称是路易威登等国际品牌的皮包,货品柜中也摆着很多已经过时的照相机和CD唱机。记者随手拿起一个有路易威登外形的皮包,店主告知价格为200多元。店主告诉记者,现在生意很惨淡,只有在周末时,情况才会好一些。香港一方的商铺中,售卖手表、衣服、数码产品的商铺生意也很冷清,但反观售卖日化商品、食品的百货商店,虽然是工作日,游客量有所减少,但很多百货商店内仍有不少顾客正在购买生活用品。很多百货商店店员虽是香港人,但普通话十分流利,店员一直忙着搬货、收银。
昨天上午,记者在中英街看到,一家香港商铺打出“原装正货”的广告。深圳商报记者李博 摄
记者走访了中英街数家香港百货店,比较了其中一些日用品的价格,发现这里所售商品的价格确实较其他地方低廉,商品价格比深圳市区超市的价格平均低了近四成。在中英街上的香港商铺可以同时接受港币和人民币消费,汇率基本维持在1比0.88的水平。在香港联兴百货内,一排益力多酸奶的价格为港币8元,店员立即帮记者折算为人民币7.5元;店员还强调,这些益力多是香港生产的。在深圳市区的超市中,一排益力多酸奶的价格为8.8元人民币。一盒美国品牌SUNMAID葡萄干的售价为24港币,折合人民币为21元左右,而在深圳市区超市中,这一品牌的葡萄干一般被摆在进口食品的货架上,价格为33元人民币。
在婴儿用品方面,记者发现,比起深圳其他商店和淘宝网,香港商铺内标的价格则更低。贝亲的奶嘴(两只装)价格只要港币17元,深圳市区商店内的同类商品价格为33元人民币;一把贝亲指甲剪的价格为港币30元,同类商品在淘宝网上售价58元人民币,超市的价格为68元人民币;贝亲的奶瓶售价为港币25元,同类商品在深圳市区超市内售价33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英街香港百货商店内所售商品价格不仅比深圳市区内超市内的商品便宜,相较香港其他地区商店,这里所售商品的价格也是较低的。在一家名为K8的化妆品店内,店员用流利的普通话向顾客介绍商品情况,并向顾客提供深圳同类商品的售价情况,让顾客有所比较。在这家化妆品店内,记者了解到,一罐700多毫升的凡士林润肤露的售价仅为港币31元,而在淘宝网上的售价就要近40元人民币。DHC的润唇膏价格仅为港币69元,而在深圳市区的销售则要100元。一盒“我的美丽日记”面膜在香港九龙塘又一城万宁百货内的售价为港币60多元,但该店只售港币50元,折合成人民币只有44元,价格十分低廉。
店员告诉记者,他们这家店开业有一年多,刚开始经营时,因为价格低廉,曾有顾客怀疑过货品的真假,有的顾客在半信半疑情况下购买了商品,后来,很多顾客都成了回头客。目前,回头客成为化妆品店的主要客源。店员还提到,中英街上香港商铺内所售商品价格比香港其他地方便宜,是因为中英街商铺目前的租金比较低,员工工资水平也不高,经营成本低也就能够拉低商品的售价。
在采访中,有顾客表示,去一次香港的成本和来一次中英街的成本是不同的,在商品品质同样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到中英街购买生活用品,一来省钱,二来也省力。市民吴小姐告诉记者,她经常到中英街的香港百货商店购买一些进口的生活用品。每次来购物,她会将车停放在中英街附近的小区停车场,在中英街购买了一些沐浴露、洗发水等生活用品后,只要提着购物袋通关,一走出中英街就可以将东西装进车内,二十多分钟后就可以回到家中。整个过程所需不过10元费和10元过路费。假如去香港购买这些日用品,除去一年多签的百元签证费,每次进出香港就要耗费60多元的交通费,更重要的是,在香港购买沐浴露一类的日用品所耗费的体力很大,她得提着这些重物去搭乘火车、通关,过程所耗精力很大。既然中英街所售商品和香港的一样,价格又便宜,她当然会选择到中英街购物。
一方面是商家坚持卖真货,价格比较有优势;一方面是中英街购物就近又方便,两者相结合,对中英街重现火热场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英街老店“波记百货”的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了这些原因,中英街的火热,还与全国经济环境紧密联系。“波记百货”有关负责人说,波记百货生意红火的内部原因是货真价实,这两年来,波记百货以及整条中英街香港商铺生意都有好转;另外还有外部因素影响,这两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加上深圳的物价节节攀升,相较之下,中英街的香港商品价格比较低,因此吸引了更多顾客前来购买货靓价平的港货。如今,波记百货每天的客流量有一两万,一到周末或年末,他们百货商店附近都是人山人海。
在中英街,波记百货的名号和中英街一样响亮,这家经营“环球食品、家庭用品、日用百货、女士用品”的百货商店经历了中英街曾经的辉煌,也感受过中英街落寞时的萧条。如今,波记百货仍是中英街最旺的百货商店。昨日下午,其负责人向记者讲述了波记百货在中英街二十多年屹立不倒的经营之道。波记百货位于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的对面,没有豪华的装修,波记百货的黄色招牌也隐藏在商店内,只有街角挂着一个波记百货的指示牌。波记百货的门口摆放着很多货品,两架收银机没有停止过工作,不断有顾客提着印有“波记”字样的购物袋进出波记百货。即使是在工作日,波记百货店内仍有不少顾客在选购商品,从油盐酱醋到零食,从沐浴露到,商品应有尽有。波记百货的伙计告诉记者,来此购物的大多是回头客,有些已是十几年的老顾客了。
波记百货负责人说,波记百货成立于1985年,当时,中英街“购物天堂”的名号很响亮,每天要接待十几万的游客,很多商铺都在经营衣服、手表一类的高级货品。这些货品的获利虽然大,但也存在假货的风险,他们家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以经营日常所需用品为主。在中英街大环境的影响下,波记百货的生意十分火爆,很多顾客都冲着新鲜来此购买日用品和进口食品,每天接待大量的顾客。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和内地往来更方便,中英街没有以前那样热闹,波记百货的生意也受到一些影响,但因为牌子老、货品真,波记百货在熟客们的关照下仍能继续经营,受冲击并不大。
2000年后,由于中英街部分商店售假货,并存在强买强卖现象,中英街的名声很不好,来中英街购物的顾客急剧减少。波记百货负责人说,当时明显感到中英街的萧条,波记百货的营业额减少两成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波记百货更要坚持货真价实的原则,保证所有商品都是进口正货商品,坚持薄利多销的经营理念,因此赢得了很多顾客的信赖,很多熟客仍坚持来波记百货购物。这也是让波记百货在众多商铺纷纷关门的情况下仍能屹立不倒的原因。采访期间,不断有顾客前来询问商品情况,该负责人都了如指掌,一一解答顾客的提问,“这些都是我们的老顾客啊!”该负责人感慨地说。其中一位老顾客告诉记者,从洗衣粉到酱料,都是来波记购买。波记百货负责人总结道,货真价实、薄利多销就是波记百货的经营理念。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成立经济特区,中英街和中英街所属的沙头角镇则成为“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线年开放中英街协议签订之后。由于对中英街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整饬、修建,使得这条街迅速繁荣,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购物,各式各样的商品,如金银饰品,布料成衣,食品饮料,日用物品等,让游客眼花缭乱,进而纷纷解囊。据统计,中英街最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这条短短的街道上有各类商铺300多间。
这一时期,金银首饰成为销售的热点,金铺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47家,不足250米长的小街上一天曾经挤进五六万人次的游客,中英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时代”。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仅1988年5月~10月,中英街黄金装饰品的销售量就达到5吨,金额达到港币6.5亿元。“购金热”一直持续,在1992年达到高潮。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都在中英街设有营业机构,中英街仅上缴税收1年就超过1个亿。
中英街的优势仅在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免税的便宜商品。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中英街的游客数量开始直线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游客人数跌到800万人次,到2002年只有128万人次,然后进一步减少到百万人左右。商铺从300多间萎缩到100多间。20世纪90年代之后,相比中国内地市场的开放与繁荣,加上前往香港和境外购物越来越便利,中英街“购物天堂”的光环逐渐淡去,来中英街购物的客流逐渐回落,甚至出现商业萧条、店员比游客还要多的现象。提起中英街的没落,其中一个原因已是“众所周知”:售假及销售欺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英街的圈中鱼龙混杂,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黑导游和商铺经营者勾结……种种不文明经营行为,让中英街甚至成了“购物陷阱”的代名词,媒体也屡屡对此类事件进行曝光。在2006年的深圳“3·15”市民抽样调查中,中英街被评为“消费环境最差的地方”。
2005年7月,在中英街的最后一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营业网点的撤出,标志着中英街经济走向最低谷时期。2006年4月,深圳商报以《“中英街”商铺一夜关了九成》为题独家报道了中英街商铺关门的情况,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中英街何去何从、如何转型,成为深圳乃至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
时至今日,本报记者再次踏上中英街这条充满传奇的街道,仍有大量中方商铺门户紧闭。而另一侧,港方一些经营日用百货的商铺重新热闹起来,询问货品、买单的声音声声入耳。
您与中英街之间是否有故事?您对中英街的现状有何看法?您对中英街的未来有什么建议和设想?深圳商报欢迎您聊一聊。
深圳新闻网11月9日讯 (记者 郑健阳 实习生郑燕颖)家住盐田区的孔小姐细数了家中的零食和日化用品,从酸奶到酱油,从沐浴露到洗面奶,都是从中英街购回的,到中英街购港货已成为她每个月的例行活动。近日,深圳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深圳市民会选择在周末到中英街选购香港日化用品,曾经萧条的中英街如今又火了。
孔小姐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关系,她不太方便去香港,中英街就成为她购买港货的首选之地。其实从1996年开始,孔小姐就经常到中英街购买护肤品等香港货品。因为当时深圳的舶来品并不像现在这么丰富,而中英街的香港货品种类多,品质又有保证,孔小姐当时几乎每个月都会到中英街购买日化用品。孔小姐说,2000年以后,深圳的护肤品品牌越来越多,而且又有各种优惠活动,加上当时中英街的名声并不好,又是被查到卖假货,又是被曝光强买强卖,此后五六年,孔小姐再也没有踏足中英街了。
“当时中英街的名声太不好了,深圳的商品又多,我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去中英街购买日化用品了。”孔小姐说,但是到了最近两年,人民币升值,深圳的物价也越来越高,中英街商铺有所整顿,所以她重新到中英街购物。这两年来,她惊喜地发现,中英街似乎又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港货品质很好,价格又便宜,加上汇率换算,东西确实比较实惠,“感觉不要钱似的,每次都疯买。”孔小姐说,如今她每两个月就会去中英街“入货”,日化用品和药品是她的首选。有亲戚来深圳,她也会带他们到中英街购买港货。
周六下午,记者前往中英街进行实地采访。记者到达中英街大厅时刚好是中午12时30分,大厅还未开门,但大厅门口已经站满了等候的市民,市民还在门前主动排起队,等候大厅开门。
下午1时许,大厅一开门,很多市民都涌进大厅填表。记者留意到,好多市民都带着小推车。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两年前也来过中英街,当时大厅就寥寥几个人,只需几分钟。如今去中英街的人猛然多了,现在都要排队,整个过程需要30分钟左右。李先生说,他要去中英街购买一些牛奶、酸奶,因为他觉得港货酸奶口味更好,也更浓稠。
据统计,最近一两年,前往中英街的市民确实有所增多,每天有2000多人进入中英街,一到休息日,进入中英街的人数还会增加。
进入中英街,记者看到有上百人提着大包小包,等候在出口处,准备过关离开中英街,有的市民的小推车上放着成箱方便面、牛奶,个个都是满载而归。
走在中英街上,记者明显感受到,生意红火的都是属于香港一边的商店,大陆一边的商店要么关门了,要么就是没有几个顾客。在属香港一边的商店中,经营日化用品、零食食品的百货商店生意最为红火,几乎每一家百货商店内都是人头攒动,店员都在忙着搬货,顾客购买后只能拿着包装袋到店门口自行包装。有的商贩还在百货商店旁的空地摆起了“无牌摊档”,方便一些无法挤进百货商店的顾客购买。就连百货商店附近的水果摊档生意都特别红火,很多游客逛累了,会在水果摊买上几个水果解渴。每一个香港商店都贴出字样提醒,港币和人民币都可以消费,按照1比0.88汇率消费。
在中英街有名的波记商店里,从柴米油盐到护肤用品,商品琳琅满目,很多顾客都是大批量购买,店员只好不停地往货架上补货。一位阿姨提着沉甸甸的购物篮,在仔细研究着货架上的各种进口麦片。她的购物篮内已放满了酱油、沐浴露、洗发水等商品。这位阿姨告诉记者,她是深圳人,特意来中英街购买生活用品的,这里很多食品价格都很便宜,种类又比深圳的多,品质又好,所以每个月都会过来扫货。波记商店开辟了两个出口结账处,店员不停地为顾客结算货品,无暇回应记者的询问,只说了“生意一直都很好”。记者在店内购买了纸巾、酸奶、沐浴露等商品,结账时,店员自动帮记者以88折价格进行换算,总共花费200多元。
随后,记者在中英街又逛了一圈,看到有很多市民都是全家人一起出动“扫货”,而日用品成为市民选购的热点。记者走着走着,还有人跑上前来询问“到哪里购买整箱的酸奶”。一位带着母亲到中英街购物的深圳市民梁先生说,母亲年纪大了,去香港比较折腾,干脆开车接母亲到中英街购买生活用品。他们也是在最近一年才开始频繁来中英街购物,一般一个月会过来一次,购买一些日化品和食品开元体育,香港出产的调料品也是他们选购的重点。随着人民币升值,中英街的商品确实比深圳的好多同类商品便宜,品质也更有保证。
一位在中英街经营杂货的店主告诉记者,如今一到周末,中英街的游客就很多,“中英街又旺了”。在一家化妆品商店内,记者逛了一圈,发现其中有很多护肤品的价格都比深圳市区内同类产品便宜,以一盒品牌面膜为例,深圳市区内要卖70元,这里只售50元,而且还能因为汇率再打88折。
化妆品店店员告诉记者,其实,中英街在前两年因为假货、管理不善等问题,萧条过很长时间,当时每天只有零星的游客,游客也不敢轻易购物。这两年,香港这边商店的管理有所加强,政府也打击假货,加上香港的货品确实便宜,人民币升值等方面因素影响,中英街的生意又开始红火了。
在出中英街的关口处,记者看到,有上百人提着大包小包排队等候出关,但队伍一直都是缓慢往前挪动。关口检查处分成四条通道,一条通道是供持多次通行证件的居民使用,一条是供持一次性通行证件游客使用,另外两条通道是供无随身携带物品人士使用。现场只有两名保安人员在维持秩序,但对于通道前的拥挤现象并没有进行管理,插队、吵架等现象时有发生,游客不断抱怨出关的管理落后。
有游客称,面对越来越多的游客,有关部门应该完善管理,多开辟通道,或是要维持好现场秩序,防止个别游客插队。记者等候了半个多小时,才能进入检查通道,期间,记者不断被涌入的游客挤出通道。
在等候出关时,一些“水客”在队伍中穿梭游说游客帮他们带货。记者了解到,很多水客会以一排酸奶作为酬谢,拜托游客帮他们带整箱的货品出关。有的游客对此很反感,和“水客”发生一些言语上的冲突。有游客说,很反感“水客”的行为,这种做法会给中英街带来负面影响。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内,长不足一里,宽不盈两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之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免税街,中英街吸引了众多内地游客,一度成为闻名全国的购物天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中英街辉煌繁荣的顶峰。香港人抓住中英街这一商机,把一些内地当时还紧缺的商品,源源不断拿到中英街销售,每天前往购物的人川流不息。只有200多米长、三四米宽的小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少时四五万人,多时八九万人,人与人之间摩肩接踵,只能挤着往前走。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这里的繁华景象日渐衰落。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来中英街购物的人流逐渐回落,甚至出现商业萧条、店员比游客还多的现象。2006年4月,中英街属深圳一侧的商铺,一夜之间关闭九成以上,香港的商铺,也不再是以前一派繁荣的景象,曾被称为深圳“购物天堂”的中英街,开始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