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体育2009年3月,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的前一年,历史学家杰弗里·威瑟斯特姆(Jeffrey Wasserstrom)来到上海,发出了“上海的未来令人遐想”的感慨。当时的上海,只是在黄浦江部分河段开展了岸线治理和文化功能建设。十多年后,上海的另一条母亲河——苏州河,也从昔日的“工业锈带”和破败的“老旧城区”变成了“生活秀带”和“创新空间”,由此形成了上海“一江一河”的新格局,成为中国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样本,也在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开元体育、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等方面为人类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3年6月23日,上海,端午假日,不少市民游客在苏州河两岸景观带游览、休闲、拍照,乐享端午假日。
上海有两条母亲河,一条是黄浦江,另一条是苏州河。早在2001年5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明确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但受当时的各种条件局限,无论是黄浦江,还是苏州河,沿线分布的主要是机器轰鸣的厂区、日夜奔忙的码头、拥挤喧闹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河水污染,环境脏乱差,城市功能严重滞后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以东方明珠为地标的浦东建筑群迅速崛起,与浦西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誉的外滩建筑相辉映,成为上海最靓丽的城市景观轴带。但其中还间杂着不少的工厂、码头和棚户区。黄浦江两岸“脱胎换骨”的变化,与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密切相关。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黄浦江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从“实用功能”向“文化功能”转型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在此前后,黄浦江两岸的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及大片棚户区全部迁移,接替它们的是宜居宜业宜游的艺术、文化和生态空间,开启了这座未来之城的新篇章。当时,上海的外滩地区还做过文化空间保护规划,并准备申报世界遗产。
在黄浦江两岸的更新取得明显成效后,苏州河的治理也很快提上议事日程。苏州河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的实证,沿岸纺织厂、面粉厂、化工厂、机械厂密布,数十万工人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机器日夜轰鸣、货物乱堆乱放、交通拥挤不堪、污水随意排放,很像当年伦敦的泰晤士河或巴黎的塞纳河。苏州河的城市更新和空间治理,始于2018年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其中明确提出“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沿线地区等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苏州河的环境整治和文化活化,由此正式纳入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安排。到了2020年,黄浦段45公里和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的岸线整治和功能提升完成,极大优化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生态景观和人文风貌,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框架。
关于城市的本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这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确立了一个新城市发展观,即人类建设城市的目的,不只是人口增加,也不只是经济增长与财富聚集,而在于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上海“一江一河”的更新活化,就是对这一新城市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即它本质上不是疏通航道,也不是生产更多的工业和日用品,而是要“还水于民”“还景于民”“把美好环境还给市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和需求,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了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上海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全球的城市更新和文化活化提供了参考。
一是在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市民全过程参与,最大限度平衡好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矛盾关系,实现有温度的协商共治。“一江一河”沿岸的人口和建筑密度本来就高,空间资源异常短缺,而贯通河岸意味着要把一些原本属于单位、小区的空间开放为公共空间,必然会遭遇各种阻力。政府不主导,很多事情就没人管,政府的主导如果过于强势,就容易造成更多的矛盾。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关政府部门从市民的利益出发,真心为市民着想,形成了一些典型案例。建造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晋阳里、桃源里,是典型的上海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在更新时就碰到“开始同意,后来不同意”等问题。如一些独自安装抽水马桶的居民,发现改造会让自己的公共面积“缩水”,因此就不愿配合。但在全部居民都告别了“手拎马桶”之后,他们的居住环境也得到改善,结局就皆大欢喜了。如虹旭小区的房屋综合改造,有些居民一开始认为“修不修都一样”,但随着精品小区建设的推进,尤其是为居民打造了桂花园、花坊议事厅之后,不仅受到欢迎,居民还主动要求拆除两个小区间的围墙,改建成绿化景观带。
二是在总体规划研究编制完成后,更加注重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和机制创新,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落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规划只是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但最后能做到什么程度,还要看有没有合适的建设者。上海聚焦市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在探索中形成了以社区政工师、规划师、健康师和社区管理顾问、法治顾问、治理顾问为主体的“三师三顾问”制度,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治理和功能优化的利器。以江浦路街道“辽源花苑”为例,这是一个由三个平均居龄30年的老旧小区组成,占地2.6万平方米,有居民416户,但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共空间,社区规划师为此提出“拆除围墙,释放空间”,并召开了几十场各类通气会,协调不同的意见和矛盾,最终建成了可供成年人健身、小朋友游戏的公共空间。以阜新路“口袋花园”为例,其位置靠近同济大学,原本是一个80米长的沿街绿化带,由于功能单一,社区规划师新增了滑梯、秋千等,在地面铺设彩色几何图形,打造成可行、可坐、可赏的“口袋花园”。
上海的黄浦江和苏州河,坚持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让位,恢复了因水而生的历史文脉,打造了富有活力的生态轴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即在侧重生态治理、公共服务、文旅产业的同时,不同程度弱化了城市空间的生产和产业功能,导致了产业结构单一、功能布局同质化、公共资源投入过多、运营维护成本偏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属于上海,也是很多城市在更新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展望未来,在生态环境治理取得良好成效、公共文化功能布局基本完成的背景下,研究加强新质产业导入,推动公共服务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配置公共文化空间的产业功能,应成为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公共空间要增加生产功能。目前,“一江一河”的定位主要是公共服务,这与有关规划将黄浦江沿岸定位于金融、文化、创新、游憩等核心功能密切相关。问题在于,生产功能的“腾退”过快导致了生产与生活的脱节,而沿线地区变成“只消费、不生产”的纯粹公共服务空间,进一步增加了财政支出的压力,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应本着“不光好看,还要有用”的原则,以增强实体经济、产业功能为重点,让宝贵的空间资源成为创业致富的聚宝盆。
二是文旅产业要破圈发展。在目前的产业布局中,“一江一河”主打的是“生态文旅”牌,主要职能是服务美丽上海建设。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即过去主要作为生产空间的河岸,以其污染、噪音等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此,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对工业、产业等采取了讳莫如深、退避三舍的片面态度。未来,应以改变单一性的文旅产业结构为重点,研究并实施“一江一河”的再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新板块。
三是加快推进沿线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目前,“一江一河”发展中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破与立”的矛盾,即在打破传统产业结构之后,未能建立起同等级的新型产业体系,导致了“城市生活功能过剩、产业支撑能力不足”。未来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存量空间,重点布局高端制造、生产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都市型农业等,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充分结合,探索打造适合“一江一河”生态和人文环境的新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以小而美、小而新、占地少、产出高、体系完备、布局合理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型创新创业示范轴带。(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研究部主任、高级研究员)